永利皇宫官网,永利皇宫赌场,永利皇宫娱乐城,永利皇宫注册,永利皇宫,永利皇宫app,永利皇宫发财车,永利赌场,永利集团,永利娱乐城,永利娱乐场,永利澳门,永利博彩,澳门永利皇宫博彩官网,网上澳门彩官网,澳门永利一方面,当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基金的出资人即LP模式参与基金投资业务时,相当部分的投资底层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孵化才有机会获得相对可观的收益,资金沉淀周期长(一般为5年以上),难以短时间退出变现,基金业务表现不佳则导致公司资产投资效率低,最终对企业偿债流动性形成不利影响甚至侵蚀公司的投资资产,LP模式风险相对最高。另一方面,当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基金的管理人即GP模式参与基金投资业务时,公司仅承担基金管理职责,主要收取GP管理费以及激励,收入规模相对较小,故其业务风险相对较低,当基金出现风险时,投资产生收益或亏损均对GP影响不大,因此GP业务风险较低,可以获得稳定但规模相对较少的收益,但GP业务的市场竞争激烈,虽然风险可控、收益稳定,但其真实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GP自身背景以及投资能力上。优秀的GP往往具备强大的财务背景以及识别优质项目的能力,除此之外,GP还需要规划出在基金存续期内个体项目退出的时间、金额、方式、倍数等等不确定因素,因此GP业务对公司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要求。
在分析股权基金投资业务的会计处理之前,本文先对股权基金公司的会计处理进行探究,实例中基金公司多从事股权投资业务,比较单一、以投资为主,会计处理相对简单。值得注意的是,在基金公司的会计视角中,所持有的资产多为股权投资金融性资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股权投资又可以根据持有目的划分为按“长期股权投资”或“金融工具中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而在从事基金投资业务的企业视角来看,企业持有的往往是基金投资的份额及基金主体的股权,并非基金所投资的底层投资资产,该类基金股权同样以持有的目的或期限,按“其他其权益工具”(侧重于所投基金的分红收益)或“长期股权投资”(相对来说看股权的中长期成长,企业持有的目的更多的是战略意义)进行核算。
本文从基金的募、投、管、退的四个业务阶段上来介绍其会计处理方式:在募集资金阶段,投资者出资成立基金投资主体,公司收到的该部分资金计入资产负债表的货币资金和银行存款等科目,与公司所有者权益中的实收资本类似,资金入账后对应在企业层面设置“投资人权益”等类似的资本账户;在项目投资阶段,基金管理人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多为股权投资)并对外投资,初始投资时,按照支付对价,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贷记“货币资金”等。
在持有投资的金融资产期间,运营环节中,利润端的变化体现在基金公司向管理人定期支付管理费时,通过“营业成本”支出各类管理费用;在资产端,资产负债表日金融资产价值发生变化时,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来说,将对股权投资进行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评估,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中的股权投资资产来说,若资产减值变化,将直接进行资产减值并核算投资收益,此时按照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具体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处理。当相关资产产生现金股利或分红时,应计入“应收股利”后入账公司的货币资金科目。最后当基金将股权投资变现或处置时,按照转让时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结转相关成本,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根据差额(实现的转让收益)贷记“投资收益”。
(1)投资控股公司仅作为LP,但不并表基金时。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根据持有目的以及管理模式不同,分别核算为长期股权投资和金融资产。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时,按照支付对价,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贷记“货币资金”等;在持有期间,企业根据被投资单位的收益情况、其他引起净资产变化情况以及对被投资单位的持股比例,计入“投资收益”和“其他综合收益”;进行处置时,按照转让时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结转相关成本,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根据差额(实现的转让收益)贷记“投资收益”。对于金融资产,初始投资时,按照支付对价,借记“其他权益工具投资”,贷记“货币资金”等;在持有期间,企业根据期末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并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处置时,按照转让时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结转相关成本,贷记“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根据差额(实现的转让收益)贷记“投资收益”。
(2)投资控股公司仅作为GP,但不并表基金时。一般情况下,基金投资中大部分投资款不计入公司资产负债科目,公司仅对该部分受托管理资金收取管理费,计入营业收入。而在部分承接政策性基金管理业务的企业中,企业可能会承接部分通道职能,接收政府的出资并受托管理,公司收到的该部分资金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非流动负债”。公司使用该部分资金对外投资形成的资产作为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其他非流动资产”。公司仅对该部分受托管理资金收取管理费,计入“营业收入”,其对外投资产生收益或亏损均不在公司报表内反映。
并表与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LP在并表与非并表的情形下,计入资产科目的股权资产完全不同。在并表的情况下,企业所计入资产的是基金所投资的底层股权资产,涉及的资产科目是“长期股权投资”与“交易性金融资产”;而在非并表的情况下,企业作为计入会计报表的资产为基金的股权(LP份额),计入“长期股权投资”与“其他权益投资工具”中,虽然两类情况涉及的会计科目有所重合,但实质完全不同。2)在合并基金的资产负债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一金融工具列报》第二十条规定:对于附有或有结算条款的金融工具,不能无条件地避免交付现金、其他金融资产或以其他导致该工具成为金融负债的方式进行结算的,应当分类为金融负债。即若涉及对企业的合并,合并报表中不应将其他不具有控制权的人所享有的权益列报为少数股东权益,而是列为负债,支付给其他人的回报计入损益。因此,其他LP的投资资产在计入公司资产则需作为负债计入公司的合并报表“其他非流动负债”或其他负债科目;利润表方面,除定期收取的管理费和超额收益外,公司利润表也会体现属于其他人的投资收益,但这部分收益并不会计入未分配利润,而是计入其他LP资产所在的金融负债科目。
对于企业作为GP,并控制并表基金时,在合并基金的资产负债外,与非并表GP不同的是,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包含了一整只基金的资产,包括不属于公司的其他LP投资份额,并在金融负债科目中列报,合并报表中将其他不具有控制权的人所享有的权益列报为负债;利润表也会体现属于其他人的投资收益。但此类情形相对较少,GP模式控股类企业大多数情况下不对基金进行并表,由于并表的前提需要对基金达到控制,控制主要根据“在被投资企业拥有的权力、是否享有可变回报、是否可拥有影响对被投资企业可变回报决定的权力”进行判断,控股类企业仅承担GP或LP时,其对基金的控制权并不足以达到控制并表的要求。但在少数情况下,也有部分企业在担任基金的LP或GP时,将基金纳入合并报表的情况。
从会计科目来看,LP的投资款或是基金自身的投资资产大都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或是“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等科目中。其中,在企业并表基金的前提下,相关的投资资产(多为持有的非上市公司股权)一般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及“长期股权投资”两大科目之中,通过上述会计科目的明细,我们可以详细的了解底层资产的投向从而分析基金投资的具体状况;而在企业不并表情况下,沉淀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为基金的份额,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或是“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科目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难以直接了解底层投资资产的具体情况。
在并表的情况下,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我们通过分析历年来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以评估底层股权资产的增值变化,而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我们可以通过该科目的附注详细的了解每笔投资的投资成本、增加变动、宣发股利分红等重要要素,直观的了解基金每一笔投资业务的具体进展。在非并表的情况下,由于信息披露受限,我们难以通过相关会计科目直观的了解基金业务质量的变化情况,在实际样本中,基金大都以非并表的形式存在。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其他维度来辅助我们分析以了解基金投资业务质量的全貌。
在持有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公允价值相关科目了解基金的投资情况,在退出后我们通过减值科目来分析基金资产科目的资产质量,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控股公司对于减值科目并没有做详细的区分,我们难以获得详细的基金业务部分的减值信息,此时我们可以通过“(上期基金资产账面价值+当期新增实缴金额)-当期基金投资账面价值-当期基金退出账面价值”大致估算出基金资产的减值情况,该减值越高说明公司的基金投资业务暴雷的项目越多,对公司资产已经造成负面侵蚀。
在实际情况下,考虑到控股类企业涉及的业务较为复杂,我们往往难以拆分出细致的数据来分析具体业务的经营情况。但通过穿透具体每一只合伙型基金,获取详细的底层资产明细后,通过对底层投资标的数据分析,对其进行分类筛选分析后,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了解到每一只基金的实际可变现价值、创造价值的能力亦或是隐藏的潜在风险,在经过深度拆借剖析后可以进一步判断企业股权投资业务的经营情况,具体分析方法和操作路径我们将在下一篇专题报告中重点介绍。
从GP视角出发,我们应当关注公司在管理基金时的管理费收入情况。管理费收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定期收取的管理费,主要体现在主营业务收入的“管理费收入”科目中,此外作为GP管理基金的超额收益体现在盈利后的收益分成,额外收益计入主营业务收入的“服务费收入”科目中。因此,我们通过(当期管理费收入+当期服务费收入)/平均管理基金规模来了解公司在一段时间内管理基金业务的真实费率情况。作为GP,基金收到的各项管理费收入以及超额收益分成越高,其基金管理业务运营情况则越好,获得的收益越高。
在持有投资标的期间,我们可以通过公允价值变动与减值损失科目来了解股权基金业务项下投资资产价值的具体变化。通过(公允价值损益-减值损失)/当期资产端科目,我们可以了解到投资资产的在一段时间内的资产价值变化,该指标越高,说明投资资产的增值越多,基金的投资将会有更高的概率盈利。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上述指标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对基金业务进行多维度的分析。例如可以使用基金资产投资收益(剔除权益法收入)/基金减值,来综合判断基金投资所产生的上市增值、分红等收益对自身风险的覆盖情况,也是综合评价的一个维度。
在投资阶段,包括企业对基金的投资以及支付的管理费佣金等,部分企业将投资业务作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现金流纳入经营活动中,这种情况下的现金流量表分辨难度较大。需关注公司投资损失并不计入现金流量表,因此现金流量表仅表示公司业务所获得的增量收入,因此我们需要额外扣除资产减值来获得公司投资真实的收入。大部分的基金存续期为5年,在理想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投资获现收益率=Σ5年(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5年期初的投资规模来考量其中长期的投资退出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基金业务对公司产生的现金增益越高,对公司的流动性补充越好。
在持有金融资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导致资产价值发生变化的“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公允价值变动”并不需要实际交易,仅仅通过公允价值名义上的变动就能影响账面利润,但可能未实现真实的投资收益,因此公允价值正向提升,仅表示账面的资产增值,但企业并未获得实际的收益。国内核算资产价值变化的方式并无强制要求,资产价值核算方式繁杂且准确性欠佳,例如按照净资产或是按照未来现金流折算等,为了使结果更准确,我们更倾向于使用金融资产在一级市场交易的价格来判断真实的公允价值变动。其次,在“投资收益”核算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关注其中产生的“泡沫”,应重点关注“以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科目,与“处置金融资产所取得的投资收益”不同,以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往往没有实际获得,通俗来说是被投股权所涉及的账面“财富”,并没有实际分配,因此从企业分析的视角来看,以上科目的增量并不代表公司真实的收益,容易被粉饰以美化财务报表,通过上述科目进行财务造假的企业案例也屡见不鲜,因此我们更需要借助现金流量表来分析公司的投资收益真实性。
本文认为在分析公司股权基金投资业务质量的过程中,实际产生现金流或大概率可实现的投资收益才能作为真实的投资收益以作分析,这样有利于在分析过程中抽丝剥茧,更清晰实际的展示股权基金业务的投资收益情况。因此,我们在企业投资收益的基础上剥离其中权益法核算以及其他非基金科目的投资收益得到基金投资资产真实的投资收益,与当期资产科目相除即真实投资收益率。以公司B为例,公司的基金业务资产多沉淀于长期股权投资与其他权益工具中,剔除不相关资产后,我们可以获得公司目前基金投资资产账面价值为11.59亿元;其次通过财务报表附注可以获得企业投资收益的细项分类,其中权益法收入规模高达4.31亿元,主要由非基金业务的其他公司股权投资业务产生,与基金业务无关,而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仅为0.01亿元,在已知公司近一年来并未发生股权交易的情况下,我们将该部分收益均归于基金业务产生的收益,因此公司线%,可以看出公司B基金业务实际产生现金收益的能力并不强,无法为公司提供有利的流动性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