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皇宫官网,永利皇宫赌场,永利皇宫娱乐城,永利皇宫注册,永利皇宫,永利皇宫app,永利皇宫发财车,永利赌场,永利集团,永利娱乐城,永利娱乐场,永利澳门,永利博彩,澳门永利皇宫博彩官网,网上澳门彩官网,澳门永利这是属于中国创投的新纪元。当下的中国创投市场,既是周期筑底的转折点,也是结构性转型的深化期。在政策主导、国资与资本高度集中的新生态下,唯有顺应趋势、灵活调整,方能在不确定性中捕捉确定性机遇。 6月11-12日,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36氪WAVES新浪潮2025大会以「新纪元」为主题,汇聚创投领域顶级投资人、新锐企业创始人,以及深耕科技、创新、商业的科学家、创作者与学者,共同探讨AI技术革新、全球化浪潮与价值重估等前沿议题,拆解他们眼中的商业理想和未来世界,一起讨论、寻找、走向中国创投「新纪元」。
陈万翔:大家好,我是东方嘉富陈万翔。东方嘉富是省属国有上市公司浙江东方旗下的市场化创投平台,自2016年成立以来,历经九年发展,目前管理规模超150亿元,累计投资企业达130余家,并在去年入围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管理人。作为一家源于杭州辐射全国的投资机构,东方嘉富聚焦先进制造与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重点布局早中期项目,凭借专业的投资眼光与资源整合能力,持续挖掘高成长潜力企业,为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注入动能,谢谢大家。
宋春雨:大家好,我是联想创投宋春雨,很高兴来到杭州和大家结识,联想创投定位是联想集团的全球科技产业基金(CVC),我们充分融汇联想全球资源,以投资和孵化为手段,布局科技未来,例如现在的Agent时代及人工智能2.0时代涉及到的整个生态,包括具身智能、先进AI医药等赛道都是我们重点布局的方向。我们已经投资有280多家科技创新企业,聚焦在VC阶段,也会投资一部分成长期和中后期跑出来的优秀科技企业,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合作,谢谢。
陈之琰:谢谢各位的介绍,从各位入行在这个行业里面打拼的时间来看,其实都能算是前辈,都已经在30年当中摸爬滚打近一半的时间。我想问一下,各位已经经历过这个行业里的很多个周期,上上下下的,也经历过很多个被媒体、被公众认为的最难的一年,最冷的一年,最难熬的一年。从今年正好是6月份行至一半,其实2025年是有一个很好的开始,不论是DeepSeek还是宇树科技,点燃了大家去重估中国科技,整个产业的或者说跟科技项目的重估价值的这样一个风潮。
如果大家都不投了,我觉得整个市场就熄火了。但是科技的发展又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而不是今年热今年就投,今年不热就不投了,支持项目的钱一会儿有,一会儿断,创业公司怎么发展?非常非常难,我感觉今年上半年之后又有新的热点出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整个市场有提振的作用,我希望慢慢泛化到更多的领域,而不是只在这一两个领域当中的一些项目。我觉得整个科技的发展是需要整体协同的,而不是仅仅在某一两个领域当中的一些部分。
夏志进:我觉得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感觉气氛的改变,包括信心的改变还是比较明显,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很多因素导致大家观念上有所改变,不仅仅是中国的投资人,在海外的投资者也是如此。首先从二级市场的情况来看,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港股市场应该是在全球所有主要的股票市场里面涨幅最大的。我们也看到很多中国的科技企业到香港上市,表现非常不错,不仅是科技企业,消费企业表现也非常不错,我觉得这是其中一个因素。但是我觉得也代表很多投资人,不管是一级市场的投资者还是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对整个大的形势的一个判断。
宋春雨:非常同意各位嘉宾的观点,尽管进入到2025年,整个国际形势依旧非常动荡,但我认为中国确实进入了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新周期。过去几年,很多VC投资方向集中在国产化替代,这一领域需要的资金量体量较大,本质上更偏向产业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共识性的投资。但是进入2025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DeepSeek点燃了中国这一波全新创新模式的巨大机会,特别重要的是它点燃了市场的信心。我非常同意夏总说的,无论是创业者、投资人,还是市场用户的接纳度,都到达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以具身智能为例,我们投资具身智能已经有10年时间。早期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校教授出来创业。以具身智能为例,我们已经连续投资了5年。早期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校教授出来创业,但到2025年,像它石科技的陈亦伦和李震宇,他们一个是大疆背景同时是前华为智驾技术一号位,一个是前百度智驾的一号位,以及像Momenta的智驾技术负责人等等,这些产业界的高手纷纷投身其中,将具身智能推向了新的创新高度。这些都代表了中国在世界的引领式的创新。
此外,今年影石科技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市值达到700多亿。这个项目定位在消费科技,包括大家知道的港股消费三件套,这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者愿意为最终的产品力买单。中国有如此大的市场场景,消费科技领域一定还有很多的创新机会,但是对创始人来说,需要有守得云开见日出的决心。像泡泡玛特,去年下半年开始火爆,但创始人王宁早在七八年前就开始布局,需要那么长的时间做转化。所以这个时代对创始人的要求也非常高,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
陈之琰:可以感觉到各位嘉宾有一点冰火两重天的感觉,在一些赛道可能就真的是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都在躺平的这样一个状态。我们看到像AI、像具身智能这样的赛道里面,肯定明星公司一定是投资人扎堆进场的状态。我们讲到说现在中国的这样一个创投,它主要的主题还是围绕着大的科技这样一个范畴在进行,这其实也是VC所诞生的,这就开始我们希望它所承载的社会意义,你需要去推动一个地方,或者说再往大点说,你需要去推动全人类的科技进步,去推动创新,去相信创新这一件事情。
所谓的大的确定性,比如说我们如果看好人工智能,这个人工智能的方向非常大,比如说半导体产业链这也是我们投资的大方向,如果在方向上面有确定性,我们可以十年如一日投资布局,不会受短期外部环境和各种环境的影响。即使过去两三年大家投半导体不是像以前那么积极,我们持续投资寻找新的机会,如果大的方向确定你在很多时候变得更有耐心,不会因为一时的波动影响投资的策略。小的方面我们寻求细分赛道和创始能力方面可能要有更大的灵活性,比如说在前一年确实学习投资国产替代的项目,到后期已经不仅是国产替代,可能在前沿领域有很多自主创新,甚至是全球领先的技术。所以我觉得小的方面不管是赛道选择还是投资策略可以有更灵活的调整,可以在大的方面我觉得寻求更大的确定性。
第二个是依然要忍受投资失败,并不是每一次投资都会成功,这是很正常的。对标全球来看,中国应该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像DeepSeek这样优秀的企业。梁总团队虽然只有200多人,但其战斗力不亚于2000人的团队,甚至在某些层面超越了。 DeepSeek发布到现在,中国其他的大厂没有交出一个和R1同样级别的模型,这是事实。未来,200人打2000人的现象会越来越多,无论创业者还是科技风险投资,他们也是互动的、彼此成就的过程。
曹国熊:首先这些年不管市场处于高潮或者低谷,我们普华每年的出手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规模区间。普华资本是15年从整个TMT团队中,独立分出硬科技投资团队,一晃到现在也已经十年时间。关于硬科技投资的体会 :第一点,硬科技创业企业必须是有自己核心技术壁垒,并且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持续对核心技术进行迭代与更新。浙江现在评树“科技型企业家”,非常强调企业的“科技味”。第二点,技术对应有较大的产业市场,创业不是做科研。唯有将核心技术与庞大的产业市场深度结合,方能真正释放硬科技创业的巨大潜力。目前成功的科技企业创始人大都是具有科学家精神的企业家,或者说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未来创始人可能更多会是个团队,一个科学家、企业家的组合团队。在英国剑桥我们有一个孵化器,里面孵化企业的股权结构大都是各三分之一:CTO 科学家三分之一,CEO一般是原500强的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三分之一,投资机构三分之一。
第二技术突破是长周期的事,技术路径不断分支,这次为什么大模型发展起来?就是因为transformer这条路径被打通了,以前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径,所以技术路径的切换、跟踪、研究性学习也是很关键的,否则大的技术路径走错了,投多少钱都没有用,路径走对了,投一点钱就迅速起飞,所以我觉得投科技最难的地方其实在一个技术的路径选择上,和技术商业化结合这两个点上,一定要有前瞻性的看法。不能别人都觉得这好了,已经共识了,你再投就很贵了。而共识形成之前如何来做判断,我觉得需要长期地跟踪和学习。在过程当中,比如这个方向刚出来,可能先投一些公司,交上学费,慢慢跟着学。
我们刚刚聊了很多创业者可能会更关心的问题就是投资人在投什么。接下来这个问题我相信是LP们很关心的就是到底怎么去做退出,特别是对于我们早期的创投机构来说,退出看似是一个很十年以后的、很遥远的这样一个东西。但是其实在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当退出做不好的时候,其实你也很难吸引到LP给你持续的注资,持续有弹药去投我们真正想投的好的科技,好的未来。所以这个问题非常关键,非常好奇各位早期机构现在是怎么做退出的,怎么在多元的退出方式里面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这个问题还是从曹总先开始。
现在不论股市行情如何波动,国内的北交所还是上交所、深交所,IPO都是没有停止,全年国内大概100家左右IPO是可以预期。去年“并购六条”和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出台,政策面鼓励上市公司进行产业整合,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我们很重视,今年普华已经有好几家并购重组成功案例,如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合并,富乐德并购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可喜。还有很多产业并购的机会,要用好政策,更要对产业格局的理解足够深。另一方面,香港资本市场现在特别活跃,我们这半年顺利上市了毛戈平、佑驾智能、找钢网等等,在路上了还有近十家,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这个时间窗口。
夏志进:我觉得退出方面从去年到今年还是有很多好的迹象,不管是IPO、并购还是其他的都比以前更活跃了。我觉得这个当然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我想强调一点,前几年我刚好看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投资人讲到并购的事情,他提到一点就是说绝大部分的投资人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过分珍惜了,所以很多时候在一些适合的时间点并没有实现退出。我觉得现实一点讲投资人也是要赚钱的,所以退出时机的把握也要有现实的考量,而且只有人赚钱的时候才能形成正向的循环,正向的循环才能带来长期的、耐心的资本。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路。所以我觉得退出我们肯定是各显神通了,就是说有什么退出的路径都需要去尝试,而不只是靠一条路去走。
第三点,我想要分享的是不能只盯着自己的项目,刚才夏总的观点我特别同意,创始人也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景,因为他们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走到这一步,但作为投资者,你确实需要从第三方视角去看待问题,既要与创始人共鸣,又要超脱出来,冷静地判断这件事应该如何发展。比如昨天一个消息挺触动我的,喜马拉雅和腾讯音乐合并,这其实就是双赢,此外最近我们的被投企业海光和中科曙光的合并在A股达到了1000多亿的市值,这也是非常好的策略。